编者按:本文转自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作者兰迪·帕特森。
最近,有读者向常识君吐苦水,说自己工作出现失误,已经很懊悔了,可领导的指责不仅让他很没面子,更让他觉得委屈,本来想试着解释一下,但没想到一张嘴,领导火更大了。难道是自己玻璃心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应对这种情况?
生活中,我们都不喜欢被批评,然而批评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有益的——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了解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的,从而能更快地提升自己,但即使知道这些,戒掉玻璃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为大家介绍了应对批评的10大策略与技巧,帮你缓解尴尬气氛,塑造沉着冷静的强心脏。以下,Enjoy:
01
放轻松,避免报复
批评会使你紧张,会让你摆出防御性或攻击性的身体姿势,会改变声音的情绪基调,你也更难以想到有效的反应。
在你回应批评之前,慢慢地深吸一口气,尽可能放松自己,松开双手,释放你脸上和身体的紧张感。
不要马上将焦点转移到对方身上。即使很想这么做,但这场博弈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听他们说了什么。
他们会生气,或者更用力地重复负面反馈,越发没有益处。
即使知道对方在相关问题上有弱点,但也请停留在原来的话题上。
02
验证对方的看法和情绪
如果你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请说出来。这种方式能让对方冷静下来并与你理智地讨论。
如果对方情绪低落,承认这一点:
“你真的很关心这件事。”
“我知道这件事让你感到不安。”
对方会觉得你听到了他们的话,从而放轻松,不再会那么情绪化了。如此一来,你们便能更容易地沟通了。
有些间接批评的意图是“把你惹毛”。换句话说,对方希望你感到不安,这时,你只需忽略这张令人讨厌的面孔或令人反感的评论。
03
部分同意
有时候,你不同意所有的话,但你可能会赞同其中一部分。如果是这样,让对方知道这一点是很明智的。
“你说得对,我做的不如我想要的那么好。”
“你说得对,我当母亲当得有点失败。”
批评具体的某一点(你的技能)才是对方的意思。夸张(“你太无能”)只是因为人们在给出负面反馈时常常缺乏精确度。
一旦你把真正的话题放在台面上,你们就可以公开坦诚地讨论了。
04
聆听与等待
在回复之前,让对方表达完,静静地听。最终,他们会放缓速度,更容易坦诚交流。
如果你回复得太快,他们会感到话语被打断,情绪也会逐步上涨。
聆听批评并不意味着买账。你听到了批评,但不一定需要采纳。
05
缩小范围与具体化
别人批评的时候常常指向不清。在现实中,你仿佛做什么事他们都要批评(“你就是个大白痴”),但实际上,他们只是针对一件事情(“你把那辆卡车堵在这里了”)。
询问对方的批评是具体针对什么,不要因为对方没有明确地指出问题而刺激他们。
“你看上去很生气。我考虑不周的话能告诉我吗?”
“我也会犯错误。现在你最在意的是哪一件事?”
06
要求澄清
当你收到间接的或非言语的批评时,询问对方是合情合理的。与其根据你猜的意思回应,不如直接询问,迫使对方对其批评负责。
如果他们说:“证券经纪人都活在钱眼儿里。”你可以回答:“我就是个证券经纪人,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面对别人的臭脸,你可以说:“我不知道你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
如果对方拒绝详细说明,这也是他们的权力,你不能控制他们的行为,也不能强迫他们敞开胸怀。
至少你已经沟通过了,你不必回应别人不负责任的话。
07
解释,但不要找借口
如果合适的话,你可以简要地说明从你的角度怎么看这件事。
“哦,对不起,我没接到电话——今天我休息。”
“你说得对,我忘记了,星期二我太忙了。”
但是就没必要再继续说下去了。
“我知道我忘了在你生日那天给你打电话,但是……发生了……然后……再然后……”
一长串的借口说明你信心不足,也会使得对方批评你。
08
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试着感谢
你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就算是错的,他们也有权这么想。如果试图强迫他们改变想法,就等于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
不要无休止地辩护、解释、争论直到他们同意你的观点,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同意你的看法。他们不需要同意你,你也不需要他们的同意,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许在工作中)。
即使你没有要求反馈意见,即使反馈的方式不是很友好,即使你无意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也记得要感谢他们。
感谢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听到了建议,同时也提醒我们小小的反馈不会伤害到自己。
09
回应对方的风格
对批评给出的方式做出回应。
如果对方表现得和善且好意满满,我们可以对其风格提出正面的建议。
如果是以有意伤害的方式提出批评,不妨考虑向对方指出,并提出另一种沟通风格。
“谢谢你告诉我。如果你能明确指出是什么让你烦恼,我能做出更好的回应。”
10
请求延长时间
有时候可能不适合当下立刻回应。对方在非常难过的情况下,不管你说什么都会消极地回应。你需要仔细思考反馈中包含的事实,需要一段时间来弄清楚该如何回应。
如果是这样,请考虑过几天再见面,澄清说过的内容。
“谢谢你看我写的表现反馈。我想再细细思考一下你说的话,我们下周见面讨论吧。”
关于作者:兰迪·帕特森,临床心理学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兼职教授。开展自信表达训练、抑郁症治疗和压力管理培训100多次,累计培训心理治疗专家约1200位。
本文为“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原创,摘编自《自信表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