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比不被拥护更可怕的,是连质疑声都没有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笔记侠,作者吴军,内容来源2019年11月10日,在上海交大安泰EMBA主办的《互联网+训练营(10)》中,智能搜索科学家、丰元创投创始合伙人吴军博士进行了以“5G可不仅是比4G多1G”为主题的精彩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科技领域一直话题不断,从几年前的大数据,到持续较短时间的VR,再到持续时间较久的人工智能,好像已经在平稳发展,没有什么新的机会了。但世界上总是不缺话题,比如现在的5G,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一、5G,闯入大众视野

1.为什么人人都在谈5G?

① 从时间角度看,5G该出现了

通常来讲,从第一代移动通信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每次差不多都是十年时间。

第一代移动通信,最初真正服务于社会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第一代手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产出的,经过七年,开始真正投入商用。

七年左右,常常是从原型到真正能使用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你是做2C的或者是跟消费相关的产品,可以参考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厂,在那里生产的产品,三分之一会成为爆款,三分之二会消失掉。

纵观历史,从70年代末一直到80、90年初有了2G,2000年左右,日本最早开始有了3G,4G也紧随其后。从4G出现到今天,也将近有十年的时间了。单从时间点来讲,也差不多要有5G了。

② 中美贸易争端,华为被推到风口浪尖

有人说我们还是有一两项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比如华为的5G技术,它确实有很多优势所在,但并不是说世界上的5G技术就它一家。

不过,我们将这个优势说多了,大家也就会相信,世界上的5G技术就华为一家。对此,大家可能会信心爆棚。

③ 大家对5G的质疑声

吴军:比不被拥护更可怕的,是连质疑声都没有-度崩网-几度崩溃

有一点我们要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说了一件事,没有人拥护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但不拥护,而且连质疑声都没有。

所以,我们要感谢大家对5G发出的质疑声。

大家质疑的点在哪里呢?

第一,反对5G的人认为这就是个噱头,现在5G基站还没覆盖,买来也没什么用,好不好也没办法测试;

第二,有人指出5G投入过高,这是事实;

第三,也有人问无线电电波辐射会不会对人有伤害,因为基站多了,辐射也变多了,但如果辐射多了强度弱了,是不是好一些呢?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2.4G和5G,根本区别在哪里?

① 媒体忽略的实际内容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即5G和4G到底有什么实际差别?

第一,提到5G,大家能想到的其实就是网速。99%的媒体对5G好处的报道都集中在网速上,比如“下载一部电影只需要2分钟”,但问题是,2分钟你也看不完这部电影。

这样看来,2分钟能下载一个高清电影有意义吗?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第二,5G和4G之间是否有特别大的技术鸿沟?也就是说,针对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中4G做得不是很好的地方,5G是否能够将其做得更好?

我们知道,从1G到2G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鸿沟,2G到3G也有,但3G到4G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转换的。

第三,到3G、4G时代,我们的手机已经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了,它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这是区分1G、2G、3G的差别。

但是到了5G时代,不仅仅是网速的问题,还有更多的突破点会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5G来了,就有一个大机会出现的原因。

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好多像滴滴、美团外卖这样的公司。其实美团早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就出现了,但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才做起来。所以,从通信来讲,这也是一个更新。

但是,5G建设谁掏钱,谁最终买单?哪些人和公司最为受益?媒体上少有人讨论。

通过1G-5G的发展历程,我们如何看清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类通信的一个发展史呢?是否存在一些线索,能让我们看清5G乃至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的5G技术到底如何?其他国家的战略是什么?

② 什么场景下,4G不够用?

平心而论,今天APP提供的所有服务,4G几乎都能满足。但4G也有自身能力解决不了的场景。

案例1:

2018年我在杭州参加中国互联网大会,整个会场人数过万。当时有人给我拍照片,拍完想把照片传给我,但是连不上网,无论是无线网络还是4G网络都不行。

这就是4G面临的一个问题:当设备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无法支撑整个网络服务。不过,这种情况不常发生。

一般来说,4G一个基站大概能够支持周围几万个设备。5G目标是增加20倍,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案例2:

一个多月前,我在英超现场,大概30000人,也是同样的情况,拍照后想发个微信根本发不出去,设备密度实在太高了。

现在全世界手机数量差不多有30亿台,相对于这个数量,4G是够用的。所以当时我就在想:以后智能设备数量能有多少?如果把我们所有的智能家居全部加起来,相当于有几百亿台设备需要上网,这时4G在城市场景里至少是不够用的。

那么,能否简单提升4G速度和支持的设备数量来解决这个痛点呢?答案是:不行。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一定需要一套新的通信系统出现,这是5G诞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IoT(物联网)的智能设备,也就是说没有IoT、没有万物互联,就不需要5G,这两件事是被绑定的。

吴军:比不被拥护更可怕的,是连质疑声都没有-度崩网-几度崩溃

接下来,我想谈下5G可能的利用,不过我谈到的可能还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大量的应用会在5G出现之后,由大家自己想出来。

这就如同在3G、4G出现之前,我们今天用的东西,比如视频会议、电话会议,或者在网上很多人要同时上网玩网络游戏等,大家都是想不到的。

很多时候,需求就是在技术产品出来之后才会想到的。而当有一家公司开始满足于一个需求的时候,大家都会跟上。

那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世界50年代末,计算机只是作为计算工具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并没有想要解决商业问题。

直到IBM开发出计算机订票处理系统之后,才考虑到解决商业问题这一点。最早找的行业是什么?航空公司。1959,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率先使用了IBM计算机开发订票处理系统飞机订票。

在当时,大家都想不通,花几万美元做一个飞机订票系统有什么用,所以都在观望。但一年后,整个西方的航空业都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订票系统。

原因很简单,从能量和信息的关系角度来讲,使用了计算机之后,它可以用更少的能量传输并处理更多的信息,所以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其它公司根本无法与它竞争。

这里,我们要理解新技术的轴心:用更少的能量,处理、传输和存储更多的信息。

比如今天大家再用写信的方法去通知一些信息,这对于信息能量来讲很不合算,所以一代取代一代,打电话取代了写信,移动电话取代了固定电话。

因此,很重要的一条是,整个新技术一旦出现之后:

第一,它可能会出现你想象不到的应用;

第二,它会迫使所有的同行也必须采用这个新技术,比如“刷脸”之所以普及速度快,就是这个原因。

3.极简回顾移动通信史

① 蜂窝式移动电话

第一代移动通信就是过去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的大哥大,它的无线网络是蜂窝式的,以保证在任何一个点都能找到一个比较近的基站。

CELL Phone就是这么来的,这个电话大概两公斤多一点,用的是铅酸电池,还不是锂电池。

1967年,首届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大会在纽约召开,摩托罗拉参会,它当时也是蜂窝式移动电话的代表。

② 1G到2G:模拟到数字(专用芯片)

到第二代时是翻盖手机,相比第一代,体积一下子变小了很多,发射功率很大,辐射也较大。

为什么能做这么小?因为第二代进入了数字化阶段,最重要的原因是不需要再买通用的集成电路来搭建电路,只用针对手机的功能做一块专门的集成电路,一个芯片可以替代过去100个芯片,能耗自然大幅下降。此时,诺基亚取代了摩托罗拉。

③ 2G到3G:短信到浏览网页

上世纪末,2G基本上够用了。手机主要就干两件事:发短信、打电话。当然,也能听点简单的音乐,玩点很小的游戏。

到2000年左右,大家说该出3G了。最早使用3G的国家是日本,率先出现在日本的一家移动运营商内,叫KDDI,是一家比较针对年轻人的企业。

我们当时就赶紧派出一个团到日本了解情况,看3G有什么影响。

观察发现,3G费用很高,2003年时,日本大学生差不多要花费1500元人民币缴纳数据费。到2005年时,日本发展出2000万户的3G用户,但3G发展得并不好,因为配套产业没有成熟,上网依然依赖于互联网。

在欧洲走得最往前的是英国,当时沃达丰(跨国性的移动电话营办商)投入了几百亿,但很快发现这个市场不够大,生意也做不起来。沃达丰有一段时间经营非常艰难,甚至于出让了一部分股权。

吴军:比不被拥护更可怕的,是连质疑声都没有-度崩网-几度崩溃

所以说,一个运营商如果投入了一项“新机会”,但这个“新机会”的需求上不来,负担是很重的。

最后,3G的真正繁荣是靠苹果,但苹果第一代只支持2G,不支持3G。所以大家也不用奇怪苹果今天为什么不支持5G,一样的道理。

另外,苹果永远不是选择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但2008年,支持3G的第二代苹果手机一出来,就把3G市场带动起来了。

④ 3G到4G:文字到富媒体

2G到3G大家普遍感受很大,因为数据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3G到4G是没有太大感觉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网速快多了。

那么,相比于2G,3G、4G的革命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出现了低功耗的ARM处理器(Advanced RISC Machines,一个32位元精简指令集)。

2G手机,之所以不能做一些很复杂的功能,除了网速不够之外,自身电量也是一个问题,把PC机那么强大的功能转移到手机上,耗电量是承受不了的。这个问题一直到英国出现低功耗的ARM处理器后才得到解决。

它是减少指令的一种计算机,关键是R,指减少,而手机就是减少了一些复杂的指令。

ARM自己设计芯片又制造芯片,它基本上把制造芯片的原材料都准备好了,其他芯片制造商拿到之后根据要求进行更改之后就能进行生产了。并且,每一个芯片的指令数很少,所以芯片的设计其实很简单。

这种授权方式使得使得手机芯片有了突破,同等算力情况下,能耗大概降低了10倍。在计算机这个行业,降20%、30%没有半点意义,反过来提高2倍、3倍也没有意义,通常是以10X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第二,省电的安卓操作系统。

微软的操作系统一直非常大,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比如同样跑一个操作系统,它的耗电量大概是安卓四五倍的耗电量。所以,对于微软操作系统来说,电是一个约束。

2007年时,跟苹果差不多同时,安卓手机也要上线了,但上线前看到了苹果手机的原型,发现差距太大,于是硬是把安卓手机上线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刚上线就大获成功。

为什么要推迟一年,而不是半年?这是因为美国每年的销售季是感恩节的第二天,一直持续到黑色星期五,就这一个月时间。如果没赶上,就再等一年。所以,你上线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

第三,容量密度翻番的电池。

第四,大容量的存储器。

第五,云计算服务。

没有云计算这个先决条件,3G、4G是很难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云计算,你就不可能让这么小一个手机完成整个PC机的工作,也不可能让这些电池足够供处理器快速运行。

第六,大量的应用

这个先决条件,还带来一个结果:大量APP应用。最早用苹果手机时,没觉得会有这么多APP,只是觉得上网方便、发邮件方便。但越往后发展,越发现APP应用的成功也得益于云计算服务。

二、5G和IoT,

未来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从1G回顾到4G,现在讲到5G,你会发现,1G到4G都是不断往移动互联网上融合,但今天,5G和IoT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我们称其为未来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1.讲5G,必须讲第三代互联网IoT

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就像5G通信和IoT,两者是绑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不可分开来讲。

从通信行业看,它就是一套新的通信;从互联网行业看,它就是第三次互联网的一个机会。

比如说通信,之前的网络各种各样,为了使用方便,你样样都得装;但到4G之后,基本上就整合成两个:家里使用的互联网,外面使用的移动互联网。不过这两者依然没有整合,在外面,只能用4G流量,回到家连接WIFI。

这说明什么呢?通信和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变成了最终两个网络,到5G的时候有可能融合。

接下来我们从计算机的角度看互联网,也从这个角度来连接5G。

第一代互联网,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的联网;第二代互联网,是人和人的联网;第三代互联网,是万物之间的联网,包括计算机,也包括人。

其实,每一代互联网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新技术场景下,也有不同的受益者,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看能否成为受益者。

今天着重讲下万物互联。未来的万物互联,大概有多少设备连进去呢?根据全世界最大的做IoT传感器芯片的公司提供给我的数据来看:

2018年,连接350亿台设备;到2020年,将达到500亿;再到2030年,大概会达到1000亿到10000亿。

1000亿可能是能达到的数据,10000亿是把一些一次性能够联网的东西也都算上了,比如有RFID(射频识别)芯片的酒店门卡,无人超市购买一瓶贴有芯片标签的水……

2.未来世界,是超级智能的世界

未来什么东西都有可能相联,比如衣服,举个高科技球队勇士队的例子,他们的衣服很特别,带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可以精准地测出每个人的运动量状况,以最优化运动效果;

再比如一盆花也可以连到网上去,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浇水,以控制它的湿度……

未来,是超级智能时代,所有东西都将连在网上,它来源于连接的网络效应,主要靠两项能力,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是IoT。

吴军:比不被拥护更可怕的,是连质疑声都没有-度崩网-几度崩溃

可以说,人工智能+IoT=超级智能。

这样一来,问题也跟着来了:这么多设备如何上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一点:我们所谓的IoT设备属于第三代互联网,但它现在所用的通讯是第二代的,就相当于你拥有了一部手机,但在外面无法使用,必须回到家里和座机相联才可以,这是很荒唐的。

4G存在着一些在4G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像基站能传输的总流量有限,能够处理迸发的设备数量也有限。比如你到一个餐馆连上WIFI,但立马被人踢出去了,它的机制是后面的人把前面的人踢出去。除此之外,安全性也是个问题。

假如我们能够通过改进4G来解决以上问题,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吗?

第一,要想实现传播带宽比较高,就需要信号好,并且是在任何地方信号都要好,这就需要它的功率很高。但如果功率增加10倍,辐射强度就太大了。

第二,更关键的是,根据通信理论,传输率与带宽相关,受限于带宽,到DSL(数字用户线路,以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时才能浏览网页。

一般我们增加带宽都是从下往上扩展,但这会带来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无线电波,它的穿透能力是随着波长的长短而变化的,波长越来越短穿透力就越来越差,可能隔两道墙就穿不过去了。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增加带宽,一方面又要解决穿透力问题,尤其是城市之间的穿透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基站建设得密集一些,即增加基站数目,而不是增加发射功率,这也是5G最初的出发点。

密到什么程度呢?目前4G基站的距离是2-3公里,5G基站的距离可以小到200-300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质疑5G成本的原因。

但是,好消息是这个信号的强弱,和传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且不能无限提高。所以,只要1%的能量,就能按照同样的网速传播信息,这样基站的辐射功率就会小很多,对我们而言,也更安全了。

因此,服务面积的变小,也使得并发上网设备数量可以增加百倍。

再一个好处是,移动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将真正融合,家里也不再需要WIFI了。

3.5G标准

2008年时大家就开始考虑5G标准这件事了,大概2011年就开始讨论这个标准,每年开两次会,今年已经是15版了,最终是由2000年成立的一个用来协调全世界移动互联网和通信的这样一个组织制定的。

华为的NSA(非独立组网),非独立于4G,它用的频率是6千兆赫;高通的SA是独立于4G的,可以直接调到28千兆赫,这个带宽比华为高很多。所以,华为可以认为是国家经过NSA-SA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高通是一个终级。

5G最终的标准明年二三月才会出来,但大概的方向和数据的格式已经定了,所以大家今年买所谓的5G手机其实都是在抢跑,就是明年新的标准出来后可能不能用。当然,华为生产的还是可以使用的。

4.IoT+5G市场的现状

说实话,中国5G最终到SA的时候,还是会有麻烦的。首先,实现从NSA到SA的跨越需要10年时间。

其次,5G和IoT时代是互联网和电信网络整个的融合,所以我要把两个市场合并成一个市场。目前为止,这两个市场预计规模分别是6000亿美元(有水分)和40000+亿美元。

这个40000+亿美元,运营商和设备商各一半。运营商是非常分散的,全世界用户超过5000万的运营商有24家之多,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口还不到5000万。因而在互联网涨落快,但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还算是一个所谓的红海市场。

电信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增长慢;中国移动从2G之后,好像就没有提供什么特别的服务,也没什么增长。

所以,当5G时代把这两个市场融合的时候,就会带来一个好处:

有可能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保守估计2030年这个市场会翻一番,并且每年增长达到6-7%就可以。

中国如果真的在5G时代,在新的4万亿大市场上能占一大块的话,将会非常可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移动互联网以后,带来一个很好的特点:设备价格不下降,所以不用太担心这个市场的走向。

吴军:比不被拥护更可怕的,是连质疑声都没有-度崩网-几度崩溃

大概的商业格局是这样的:核心是芯片,其次是操作系统和5G标准,这三个实际上是很难进入,一旦进入就相当于占据了行业制高点。

今天唯一能看到的,在IoT时代,小设备上处理器比较有希望的是谷歌。我要强调的是,在未来,你做IoT要做到类似于手机这个系统水平的,才能挣到钱;只给它提供其中的某些部件,是挣不着钱的。当然,到了这个阶段,就有一定的门槛了。

上午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互联网资讯

比拼运气拼资本更重要的是,拼“心力”

2019-12-9 13:07:38

互联网资讯

备战2020:2019年ASO的变化及未来趋势

2019-12-9 13:07:40

本站所发布的一切源码、模板、应用等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本站内容适用于DMCA政策。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与我们联系处理,站长 QQ: 84087680 或 点击右侧 私信:盾给网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
本站所发布的一切源码、模板、应用等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本站内容适用于DMCA政策
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与我们联系处理,站长 QQ: 84087680 或 点击右侧 私信:盾给网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